改革与开放
主办单位: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际刊号:1004-7069
国内刊号:32-1034/F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3504 人次
 
    本刊论文
发扬经济民主 深化改革开放

   十六大报告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程,明确提出了202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发扬经济民主”,不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经济民主是市场经济的本质 
    1.经济民主有丰富的内涵
      一谈到经济民主,有一些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就是指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反对垄断。其实,经济民主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所谓经济民主,就是民主在经济领域里的体现。通常,民主是指,在尊重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多数决定,或者说是以多数决定来防止共同体的人格化身为所欲为,从而保护公民个人权利的一种制度。一般意义上的民主是如此,经济民主也是如此。
具体来说,“经济民主”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在宏观上,“经济民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将宪法所规定的“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精神,贯彻到经济领域,使各项经济制度安排,依据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来建立和调整。就是说,国家经济决策要通过民主的方式来进行,改革政策制定、经济制度安排,必须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指市场主体一律平等,法律法规规章给予每一个市场主体平等的地位、公平的保护,贯彻国同待遇与非歧视性原则。在微观上,“经济民主”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企业进行市场导向的决策。所有企业不听命于政府和官员,而是通过市场,听命于消费者。企业讨好消费者,与政治家讨好选民一样。二是指企业内部实行职工参与管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立利益共同体。从经济民主的全部含义来看,“经济民主”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这种天然的联系即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经济民主。

    2.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经济民主
从表面上看,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主体遵守市场公认的“游戏”规则。这套规则在商品经济时代表现为习惯或惯例,商品经济发展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尤其是现代市场经济时代,习惯或惯例才发展成为法律。习惯也好,惯例也好,法律也好,其核心是“资本面前人人平等,商品面前人人平等,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价值规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原则都是民主的原则。所谓经济法则、经济法律法规,只不过是这些经济民主的原则制度化而已,经济法治本质上就是经济民主。

    从运行机制的支撑上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但运行机制背后的支撑是什么呢?人们在这方面的关注较少。我认为这个支撑就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四大基石:民主、自由、竞争和法治。这四大基石既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也是经济开放与活力的源泉。民主意味着平等、公平、公正、公开,多数决定,尊重个人权利;自由意味着市场主体地位,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但必须遵循民主、法治;竞争意味着价值规律的作用,市场主体有自身的利益追求,但不得损害法治;法治意味着规则,以民主为核心,限制或保护自由,从而保护竞争。可见,民主居于核心地位。我们讲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只是表层次上的认识。而在深层次上,现代市场经济,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经济民主。虽然经济法治很重要,但只有发扬经济民主,才能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就是发扬经济民主的过程
    1.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就是发扬经济民主,使经济民主制度化法制化。
    计划经济体制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特征的设想之一。然而社会主义不是首先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欧国家取得胜利而是在资本主义落后的俄国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取得胜利。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虽然在初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后来却走进了死胡同。当时东欧自治的社会主义、市场的社会主义却有些起色,但整个经济依然困难重重。针对计划体制的严重弊端,邓小平同志继承了毛泽东的“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1],“经济民主”思想[2],举起了“发扬经济民主”的大旗,推行改革开放,探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发表了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讲话围绕“发扬经济民主”[3],提出了改革的大政方针:扩大农民、企业自主权,用法律的形式确定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等等之间的关系,调动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这一改革思路是,遵循经济民主与经济法治齐头并进并有所侧重的原则,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发扬经济民主为核心,使经济民主制度化法制化。

    2.改革过程就是经济民主发扬与深化的过程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经济民主在这一历程中得到了不断发扬和由浅入深的深化。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12月到1984年9月,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扩大农民自主权的改革为主,并逐步从农村发展到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个体经济;企业改革从经济责任制发展到“利改税”。第二个阶段是1984年10月到1991年12月,有计划商品经济。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从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关系的角度推进改革。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关系;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试点股份制。86年4月实施民法通则,确立了法人制度;88年4月《企业法》,初步确立了国有企业法人地位;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在宏观上和微观上,探索实行经济民主的道路。第三个阶段是1992年1月到2002年11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市场主体并进行配套改革与建设。92年7月《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进一步确立了国有企业的法人地位,明确了企业经营权,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93年公司法、97年合伙企业法、98年证券法、99年个人独资企业法相继颁布实施,确立了各种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奠定了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因此,从整个改革过程来看,市场机制取代计划机制的过程就是经济民主不断发扬和深化的过程。

    3.发扬和深化经济民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 
    邓小平同志指出,“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4]“民主的目的在于调动积极性。”[5]改革的所有内容都在于发扬经济民主,调动积极性。其一,扩大企业自主权、经济责任制、利改税、承包制,提高了企业、承包人的积极性。其二,政企分开,在于划分政府与企业各自的权、责、利,让企业不找政府找市场,找客户和消费者,由市场来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这既是发扬经济民主,也是市场取向改革的直接体现。其三,确立种类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使市场主体真正拥有民事权利与义务,经济民主有了主体,市场主体有了自身的利益追求,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其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它“权责明确、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核心是: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民主决策,多数决定,相互制约。实际上就是实行微观上的经济民主。因此,这些改革措施实质上是实行经济民主。改革过程始终贯穿着“发扬经济民主”的这条主线。正是遵循“发扬经济民主”的改革思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才走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路,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发扬经济民主对我国当前体制改革的意义
    1.解决体制性障碍的办法就是发扬经济民主
     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这个体制还很不完善。这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计划与市场之

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没有真正理顺;经济法律不完善,真正执行得不够。一句话就是体制性障碍太厚重,严重压抑着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说到底就是经济民主发扬得很不够。只有发扬社会主义经济民主,才能调动和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政府、企业最大限度地进行创新,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

    同时,我国已经加入WTO,而WTO的基本原则(如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运行机制(如加入退出机制、决策机制、争端解决机制、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的核心就是经济民主原则,WTO的其他一切规则贯彻了这些民主原则。因此,我们要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真正成为WTO中负责任的一员,我们的经济体制就必须与WTO规则全面接轨。也就是说,必须进行经济民主化改革。因此,目前解决体制性障碍的办法,关键就是发扬经济民主,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

    2.发扬经济民主,突破难点焦点问题
    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就是要围绕发扬经济民主来展开,抓住焦点难点问题进行突破,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化”、“民主化”、“法治化”,使改革开放造福于全体中国人民。
其一,根据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行经济制度决策和制度安排。这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的制度选择与制度创新时期,各项经济制度安排应当充分根据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建立和调整,绝不应让少数人和特殊利益集团操纵我国的经济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
  
    其二,贯彻公民参与经济决策的原则。25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决策的民主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经济改革中的制度试验和宏观经济政策,光在人大讨论还不够,而应该成为全民关心、讨论和监督的对象,这样才符合“经济民主”原则。尤其是在政府决策方面,以前这种决策只是政府官员的事情,最多找几个专家,还要严格保密。封闭性决策。最近几年有了突破。如推行听证制度等。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应该成为一项法律制度。

    其三,严格公正执法。执法不公正的现象极为严重。就比如税收执法。每年税务人员到年终时到要到企业进行税务稽查,核定企业的最终税款。但是只要与执法人员沾点关系,说说情、吃吃饭、送送礼,就会给你打个3折、5折的。这种现象落实到市场主体上,就是,法律面前的不平等。于是中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怪现象:如2002年长沙糖酒会上,上演了“猫”吃“老虎”的一幕,这是中国名酒的尴尬。古井贡酒董事长王效金一语道破天机:大企业照章纳税,小企业偷税漏税[6]。当前造成小企业偷税漏税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税务执法人员执法不公正。公正执法已经成为建立健康的市场秩序的迫切要求。

    其四,确立各种所有制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律基础。一是加强私有财产的立法保护。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私有财产没有得到立法保护,私有财产与公有财产处于不平等地位,导致私营企业主把资产转向国外,形成资本外逃,对经济发展不利。因此,十六大报告提出完善立法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二是法律上非法律上市场主体一律平等。市场要求各市场主体平等竞争,但在法律上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并不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在政策上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更是处于劣势。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并没有能够把这种优势转化为效率优势和效益优势。国有型企业在总体上完成了改革的攻坚任务,但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仍然比不上个体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扭转这种状况就必须使所有的市场主体彻底平等。其实,国有企业的优势只有通过平等竞争获得,才能持久。同时从整个国家的资源配置效率、效益来说,只有平等竞争才能提高,才能达到最佳水平。

    其五,政府转变职能。实现间接导向的管理方式根本性转变、服务导向的工作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法治导向的治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限定行政权可以介入和干预的领域,明确这种干预的程序和方式。

    其六,建立完善保护上市公司的中小投资者的制度。因为:一是大股东凭借资金优势进入董事会,直接管理公司,并拥有信息优势;与大股东相比,中小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二是上市公司所有权分散,而管理层直接控制经营权,管理层的控制权由于专业优势而变得越来越强大,往往利用经营权对抗股东的所有权,侵害股东利益。三是上市公司中大股东往往与管理层合谋,谋取不正当利益。比如,上市公司职工持股下属控股企业,下属控股企业反过来又挤占母公司利益;上市公司管理层以低于每股净资产的价格对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MBO)手术,坑害中小投资者。因此,当务之急是立法,约束大股东和管理层的行为。禁止上市公司为这两类行为垫付出资,或为收购资金提供担保,禁止上市公司员工参加下属企业的持股计划,禁止暗箱操作,加大违规成本和代价。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改革与开放》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改革与开放》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